
【滙分享·析木玉】元宵節,怎能不看這人間第一圣境!
02-15 千璞匯析木玉
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大家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舞獅子、踩高蹺……好不熱鬧!
這熱鬧里最有意思莫過于賞花燈和猜燈謎,然后對著盛況空前的通宵燈火,祈愿一個輝煌的前程。
要說正月十五燃花燈的習俗,最早源于漢明帝為傳揚佛法,命宮廷和寺院在此參佛吉日“燃燈表佛”,以“無量火焰,照耀無極”,后來慢慢演變成了民間的燈會,于是有了后來“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浪漫與唯美。
今天,佳節又至,驀然回首,還真尋見一個笑意盈盈、飄逸靜美慈祥端秀的人,手持凈瓶楊柳合目傾聽濤聲梵音,守護天光垂澗碧的“第一人間清凈地”。
此清凈地,乃“海天佛國、南海圣境”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
普陀山有三寺、三寶、三石、三洞、十二景,其中紫竹林內有一座“不肯去觀音院”,是普陀山觀音道場的發源地。

傳說在唐大中(847年—860年)年間,有梵僧(又說西域僧)來山禮佛,于潮音洞目睹了觀音示現。
慧諤本想向寺廟當家師傅商討恭請回日本供養,但又怕師傅不允所求,最后只得不與而取。
慧諤和尚既獲寶像,馬上束裝就道,乘舟東渡,欲恭請觀音菩薩回日本。這條船行至舟山群島,有一名叫新羅礁的地方,忽然海中現出無數的鐵蓮華(今稱蓮華洋),三日三夜擋舟不能前進,只有遠遠的在普陀山四周打轉。如向東開,即有鐵蓮華從海生出,阻道不前?;壑@和尚驚恐萬分,心中忐忑不定,忽然想起這尊菩薩是不與而取偷來的,這時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慚。
由此可見普陀山的靈氣非同一般,這樣的地方,定美得令人嗔目結舌!
你看那菱形的山體,拔海而起,直插云天。
你看那菱形的山體,拔海而起,直插云天。
山中,奇峰林立,爭相競秀;疊疊巖石,倚云顯峭;幽洞古剎,繚云繞霧;殿宇樓閣,堂皇富麗:塔寺棧道,曲徑通幽……
山中,奇峰林立,爭相競秀;疊疊巖石,倚云顯峭;幽洞古剎,繚云繞霧;殿宇樓閣,堂皇富麗:塔寺棧道,曲徑通幽……
崖石上,有寒泉咽月明、霜露結香云,有古樹老藤“虎踞龍盤”、披霞泛翠,更有絕妙崖刻,鱗次櫛比……

順密林掩映的山路遞進,可見三三兩兩的童叟,或景行行止、謙虛聽道,或和于自然、頓悟本心,人與山相襯,崖與崖相應,妙趣頻生。
不禁感嘆,如此絕妙圣地,竟未曾去過!
而這鬼斧天工之地,竟非天然,卻是中國玉石雕刻大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張雪松的析木玉恢宏力作《普陀圣境》!

此“圣境”,高:115cm,長:70cm,寬:47cm,是作者巧用玉料金皮白沁,以圓雕、浮雕、透雕、鏤雕等傳統技法,融合宗教藝術與當代審美,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就勢造物。
作品工藝繁復精湛,自然俏色用得恰到好處,令人叫絕。

當斜起勢山體一側的觀音菩薩移云波而來時,那柔軟飄逸衣襟上的金光和山林上羅布的秋色,都成了世間罕見的佛光普照。
我們也從觀音高挽的發髻、婀娜的體態與詳和安靜的微笑里,感受到來年的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萬物皆春。
- END -
歡迎關注·千璞滙珠寶集團
官方網站:www.goddesscoko.com

版權所有:遼寧析木玉文化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5 -
2016 千璞滙
ICP備案號:遼ICP備16013909號-1遼公網安備2108820200012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