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nokr4"></th>
  • 
    

    1. <dd id="nokr4"></dd>
      <span id="nokr4"><kbd id="nokr4"></kbd></span>

      【滙觀點】透過“天工獎”金獎作品,解密背后的文化基因

      08-24 千璞匯析木玉

      相信大伙還記得,2015天工獎期間,千璞滙送評的析木玉觀音作品《法性長明》,一舉斬獲了金獎。一時間,“析木玉”、“析木綠” 、“ 佛造像”等相關內容,成為了廣大玉友的熱議話題。今天小編重點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佛造像文化流變及獲獎作品背后的藝術基因。

      佛教造像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東漢時期,至今已有兩千余年。相傳漢明帝某日夢見一位通體金色、項有日光的神人飛至殿前,次日問群臣“此為何神也”,博學多識的傅毅答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殆將其神也?!庇谑敲鞯叟扇巳ビ《日埱蠓鸱?,后于洛陽建立白馬寺。自此,譯經與弘法活動開始興盛,建造佛像也由此風行。
       
      佛教傳入中國,因地域風土人情和文化氛圍不同,在佛教理論外延部分逐漸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表現在造像藝術上,漢地的佛像從最初的依印度傳來之樣本而漸變為以本土文化改革印度藝術的新的佛、菩薩形象,從而誕生了中國佛像藝術。漢地佛教造像雖歷史悠久,卻一直缺少造像量度和范本,故而歷代造像多依各代著名畫家所創的佛像樣式,如歷史上影響重大的“四家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言:“至今刻畫之家,列其模范,曰曹,曰張,曰吳,曰周?!奔次簳x時期曹仲達的“曹家樣”、張僧繇的“張家樣”、盛唐吳道子的“吳家樣”以及中晚唐周昉的“周家樣”。
       
      因佛經上對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有精妙的記載,故大體而言,中國的佛像藝術對佛的形象沒有明顯的改變,基本按照印度的梵相、梵裝來塑造。而菩薩形象則基本本土化,甚至有不少作者將菩薩畫成仕女人物,如“周家樣”的創立者周昉。周昉以仕女畫見長,其佛像造像如“水月觀音”被奉為樣板,影響可謂十分深遠。

      佛像藝術涉及雕塑、繪畫、木雕、玉雕等多種傳統藝術門類,具體就玉雕而言,佛教造像是玉雕的傳統題材之一,勢必也會受到如“四家樣”的藝術典范的影響。細看千璞滙的析木玉金獎作品《法性長明》,我們不難在這尊觀音像中尤其是觀音的面部發現“周家樣”的影子。觀音面如滿月,鼻若刀裁,雙眉如遠山隱隱,明眸似星辰生輝,清麗的容貌和嫻靜的氣質讓人不由聯想起優雅的仕女形象。作者對觀音身形的處理則汲取了魏晉石窟觀音像的表現手法,觀音身形豐滿,比例協調,給人健美之感,而不似仕女那般纖弱。

      另外,作者對觀音衣飾的表現手法也可以追溯至“曹家樣”的創始者曹仲達。曹仲達是北齊知名的佛教畫家,以“曹衣出水”的筆法而聞名。宋郭若虛在著作《圖畫見聞志》中論及“曹之筆,其體稠迭,而衣服緊窄”,這種藝術手法不同于“吳帶當風”的飄逸,人物的衣衫好像被水打濕而緊貼于體膚,極能顯示人體本身的結構美。這尊觀音像上半身半露,衣衫緊貼,作者沒有用曲線凸顯衣帶的靈動,長長衣帶靜靜垂地,可謂深得“曹衣出水”筆法的韻致。

      可以說,析木玉作品《法性長明》是深得傳統造像藝術真眛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創作者放棄了創新。作者張雪松有極深厚的國畫功底,此外還精通泥塑、石刻造像。他為作品注入了傳統佛教造像美學神韻的同時還融入了個體的審美風格。他創作的觀音像有傳統觀音形象的“神性”,也有他心中藝術理想的“人性”。這尊觀音風骨凜然,氣質華貴不凡,但并不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觀音神態自如,肌膚豐潤,周身洋溢著人性的健康和美麗,讓人覺得可親可近。

      總體言之,玉雕中的佛教造像歷代佳作迭出,藝術手法靈活多變,要突破傳統形成個人風格十分不易。張雪松仿古而不泥古,兼顧傳統范式與現代審美,結合析木玉“色、質、形”的材料特性,最終創作出了這尊沉靜典雅的觀音像。古人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之“像”說到底反映的是藝術家心中之“像”,從這尊美麗的觀音像中,我們看到了佛家宗教之境的美,更看到了作者心中藝術之境的美。

      版權所有:遼寧析木玉文化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5 - 2016 千璞滙 ICP備案號:遼ICP備16013909號-1遼公網安備21088202000123號

      久久久精品视频直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