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滙觀點】天然去雕飾——解讀千璞滙玉雕師趙澤民的創作
08-25 千璞匯析木玉
從一位熱愛繪畫的懵懂青年成長為身獲“天工獎”、”百花·玉緣杯”等多項重要獎項的新銳玉雕師,趙澤民的創作道路并非康莊大道。趙澤民取材廣泛,山水花鳥、佛陀觀音、農婦老翁等,他都有涉獵,但他最傾心的還是塑造有生活氣息的尋常人物以及貼近自然的山水小景。蕓蕓眾生和廣闊自然,經他妙手經營,統一為自然靈巧的風格,恰如出水妙荷,天然去雕飾。
眾生百相
趙澤民從小鐘情于繪畫,在眾多中大師中,他對達芬奇、列賓這類寫實派的畫家情有獨鐘。趙澤民對寫實的熱愛從繪畫延續到了玉雕創作中。早年他用俏色巧雕的手法創作了一批以老人、孩子、農婦為對象的作品,人物形象真實生動,極富遼東地域特色。色彩豐富多樣的玉料,在設計的時候要根據顏色的分布變化確定好主色、 附色、 次色,再依此選取題材。趙澤民十分擅長俏色巧雕,看似毫無關聯的色彩,經他苦心經營便化為一副生動活潑的市井生活圖景。
比如他的花玉作品《集市歸來》,這件作品的原玉料有黑、白、紅三色,趙澤民巧妙利用色彩變化雕刻出一位農婦背著孩子從集市興高采烈歸來的情景。他將大面積的黑色雕琢成農婦和孩子的衣服,零散的紅色化為了農婦的頭巾、孩子的紅帽子以及他手中的糖葫蘆,而小面積的白色則雕成農婦和孩子的面部。
他的老玉作品《一聲家音》也妙借色彩雕琢出一位和藹老婦。這件作品原料以麻灰色為主,間雜黃白色、糖紅色,經過嚴謹的構思設計,趙澤民將黃白色部分雕成老婦人的頭部和面部,這部分間雜的黑點、翠色斑點則變成老婦人臉上的黑痣和斑點,觀之真實生動,達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效果。大面積的糖紅色做成了北方特有的棉襖,麻灰色部分則雕成了木板凳。更巧妙的是老婦雙手的顏色為黃白色與糖紅色的過渡色,而這正好貼合一位鄉村老婦的手的顏色。整件作品細膩生動,色彩與人物形象融為一體,自然宛如天成。
趙澤民老玉作品《一聲家音》
歸于自然
雕琢人物,趙澤民喜歡以尋常百姓為對象,尤其偏愛表現老人和兒童。他雕琢出的老者淳樸敦厚,孩子童真爛漫,人物的“真”極富藝術感染力。表現人物求真,表現自然趙澤民也力求真。無論山水大觀還是花鳥小景,他都盡量避免抽象式的表現手法和程式化的情感色彩,而著重刻畫自然景觀本身。所以他雕琢出的自然少了幾分傳統式的風雅,而多了北地的質樸大氣。如“天蒼蒼,野茫茫,風水草低見牛羊”般充滿潑辣的自然生機。
這類作品代表作如《育春》,作品原料是一塊糟皮帶黑點的析木料,雖然材質不算上乘,但這塊料的色彩和獨特紋理看起來很像春日池塘,趙澤民巧妙利用原料的深淺色差,用薄胎技法雕出池塘春水、暢游的蝌蚪和黑色的蛙卵,整體觀之真實可感,滿溢春天的勃勃生機。
趙澤民析木玉作品《育春》
趙澤民析木玉作品《高山流水》
近二十年的創作經歷,趙澤民一直在挑戰自我,歷經艱辛摸索,他才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人物與自然,看似不相干的兩類題材,卻巧妙地統一在他“求真”的藝術風格中。近年,趙澤民還開始嘗試創作小件,他的小件多以觀音、彌勒佛等宗教人物為表現對象,呈現出神性共通于人性的“真”,可親可近。趙澤民的“真”既是沿襲西方繪畫寫實的傳統,也是承繼道家返璞歸真的風韻,希望他能長保求真的赤子之心,創作出更多傳世佳作。
趙澤民析木玉作品《菩提達摩》
版權所有:遼寧析木玉文化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5 -
2016 千璞滙
ICP備案號:遼ICP備16013909號-1遼公網安備21088202000123號